近年來,宣州區水陽鎮黨委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聚焦蟹苗養殖、水產品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通過建強“組織鏈”、激活“創新鏈”、延伸“價值鏈”,推動黨建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同頻共振,成功探索出一條“黨建強、產業興、百姓富”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筑牢“組織鏈”,鍛造產業發展硬核堡壘。織密組織體系,延伸覆蓋觸角。創新黨組織設置模式,打破地域界限,在產業鏈關鍵環節建立功能性黨支部或黨小組。例如,在新珠村蟹苗養殖核心區、金新河蟹苗種專業合作社推行“支部+合作社+農戶”聯建機制,將黨組織有效嵌入產業發展全鏈條。建立黨員“1+N”結對幫扶制度,組織黨員技術能手、經營大戶與普通養殖戶結對,累計解決技術改良、市場拓展等難題30余項,有效打通服務產業“最后一米”。激活先鋒力量,建強頭雁方陣。深入實施黨員“雙培雙帶”工程,著力把產業骨干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產業帶頭人。充分發揮葛其壽、黃新兵等黨員大戶的示范引領作用,吸引青年人才返鄉創業,形成“頭雁領航、群雁齊飛”的生動局面。組建以袁長榮等黨員能人為核心的“產業指導隊”,聯合本土“土專家”,常態化開展技術培訓200余人次,下沉一線指導抵御自然災害7次,將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強大動能。黨員骨干王雙生通過“合作社+農戶”幫扶模式,實現年收入超10萬元,成為群眾身邊的致富榜樣。
激活“創新鏈”,注入科技興產強勁動能。深化產研融合,提升核心實力。積極搭建產學研平臺,依托省級“宣州河蟹科技小院”,引入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專家團隊,圍繞中華絨螯蟹良種選育、水質生態調控、病害綠色防控、品質提升等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通過定向選育結合集成分子遺傳學的原理和技術進行中華絨螯蟹良種選育,形成優質河蟹大規格苗種的養殖、培育技術體系并進行示范推廣和技術幫扶,助推宣州河蟹產業新發展。促進成果轉化,釋放創新紅利。鼓勵支持科技小院成員承擔科研項目,聚焦產業痛點攻關。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優質中華絨螯蟹團隊榮獲“宣州英才”計劃團隊名單,成功突破河蟹大規格苗種培育技術瓶頸,推廣示范4個養殖新模式、制定省級技術標準1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含國際專利1項)、發表高水平SCI論文5篇。加速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養殖塘”,累計繁育推廣優質蟹苗30余噸,提高成活率6%、生長速度8%以上,示范帶動周邊養殖面積1.5萬畝,讓科技創新真正成為產業升級的“催化劑”和“加速器”。
延伸“價值鏈”,拓寬富民增收多元渠道。育強營銷隊伍,暢通市場脈絡。組建由黨員骨干黃建超、夏先漢等牽頭的專業化“產品營銷隊伍”,構建“線下推介+線上直銷”雙軌并行的銷售網絡。精準研判市場趨勢,主動“走出去”赴山東、湖北等主銷區開拓市場,2025年實現80余萬斤蟹苗全量暢銷。積極培育本土“新農人”電商團隊,黨員趙小文創新采用“直播助農”模式,聯合“云山思路”等電商平臺,成功將原本低值的“老頭蟹”打造成網紅單品,實現單品銷售額突破30萬元,帶動全鎮水產品網絡零售額實現歷史性突破。培育融合業態,拓展增值空間。立足產業特色和生態優勢,結合和美鄉村建設,凸顯水鄉風光、稻漁產業、水耕遺存,培育發展“農業+旅游”新業態。同時,積極謀劃建設水陽鎮金寶圩漁業賦能中心項目,建設水產品分揀暫養大棚、管理用房、場地硬化等配套設施,著力構建覆蓋長三角區域的“48小時鮮活直達”供應鏈體系,預計可直接帶動周邊200余戶農戶增收,讓產業鏈的增值效益更廣泛地惠及于民。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